当前位置: 主页 > 市场·分析 > 拍卖 >

中国绘画是用心来感受万物 而西方人用得是眼睛



时间:2016-06-07 17:37来源:新浪收藏 点击:0

中国绘画是用心来感受万物 而西方人用得是眼睛张继刚

  在一次汇聚中西方画家作品的展览中,新浪收藏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书画家、鉴赏家张继刚教授,他从中西合璧的文化现象切入,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在绘画中的影响,以及文化对民族精神强大的塑造力。

  张继刚教授介绍说,“中西合璧”这个词在100年前被提出,那时刘海粟、徐悲鸿先生等到西洋学习,将西方的绘画理念带到中国,形成了100年前的中西合璧。他认为,即使当今世界逐渐成为一体,但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,每个民族都还保留着其独有的文化、独有的精神、独有的气象、独有的气势和独有的品格。

  中国文化和哲学酝酿出了中国绘画

  其中,中国绘画是由中国文化酝酿出来,是对山川、人物,以及对万物的认识之后,心源与造化结合而出现的绘画形式,这种形式“养于心而发于外”。所以,中国绘画要求画家首先是诗人、词人、读书人、书法家,然后才是画家,它所要求的画家是具有民族精神的。正如,庄子所说:独与天地精神往来。也就是说,中国人在刹那间心静的同时就已经和天地精神相沟通。

  中国绘画是中国哲学酝酿出的绘画,而中国哲学的思想是万物相融。最高境界是人、天、地三者合一,这就是中国的哲学观,也是中国文化最深遂的内涵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生命,一种生命是我们本身固有的,还有一种生命是精神生命,精神生命所孕育的是自然和人文情怀相合一的。

  一件作品之所以成为名作,它可以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自然精神、民族生命和自然生命,以及自己的人文精怀和生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它通过“技”从而达到“道”的状态。庄子说:“技进乎道。”因为“技”不是永恒的,“技”是在变化当中完成,而道是永恒的,因为道是规律。中国的绘画作品留下了我们生命的痕迹、生命的气息,民族文化的痕迹、民族生命的气息和民族精神,乃至我们自己与万物交融而产生的自己的精神。画家把它们融入到画卷,使画卷有了生命,这就是中国绘画。

  中国绘画用心 西方绘画用眼

  中国绘画是用心来感受万物,心与自然相通,而西方绘画是用眼睛来感受万物,是眼睛与万物相通,所以它的特点是色彩斑斓,耀眼夺目的。而中国绘画只有水墨,推崇“水墨为上”,它是一种道家文化、儒家文化、佛家文化。中国绘画要求画家不仅仅会画画,还要与儒释道相通,产生自己独有的思想,从而在笔墨当中反映出来,这就是中国绘画高于眼睛绘画的一个方面,也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。

  所以说,未来改变人类可能要靠中国文化,因为中国文化是从心里发出来的,而西方文化是从眼睛发出来的,这完全不一样。我们中国人常说:“外美不如内美。”有了内美,外面才美,中国文化把人养成了像玉一样温润,从而衍生出了中国独有特质的君子文化,君子就是玉,外温润内刚强。

  自古以来的画家都是读书人,读书人首先知道礼道乐,因为一切艺术的始祖是音乐、舞蹈、语言,通了礼乐,就有了君子风范,正所谓“与君子交如沐春风”。在这样一种状态下,画家用笔墨和独有的纸张、构思,独有的对天地间万物的领悟和生命的感受,创造出了独有面貌的作品。自古中国人不喜欢色彩斑斓,因为色彩斑斓一定是耀目的,而耀目的一定是俗的,所以“静雅”是中国绘画当中很高的追求。

  东方是文化 西方是科学

  中国的哲学是混沌当中求具体,先求广大再求单一,而西方哲学是具体当中求具体,没有想象空间。所以我们说,西方文化不是文化,而是科学,这也是西方的艺术家、画家大多是科学家的原因。

  而东方可以称为文化,因为文化应该是有情怀的、浪漫的。中国文化具有诗一般的人文情怀,所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快乐的、幸福的。中国人生活在诗的境界里和故事里的回味中,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讲故事睡觉,长大了我们就感受圣贤留下的诗词。从诗文中的四句话、20个字里,感受到的是无穷无尽的意境。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不知不觉地享受诗意带来的境界、安静、快乐与激情,以及这个民族带给你的各种各样的带有正能量的故事。

  中国人在感受生命方面从来就不是单一的。庄子说:“万物其一。”一棵草、一棵树、一粒灰尘的生命其实和我们的生命一样,我们一百岁,它可能只有一年,一岁一枯荣。这就是中国人对文化、艺术创造的理解,从而形成独有的艺术灵魂和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面貌,以及在展现风格和面貌的纸上,留下我们的品格和品德。这就是中国艺术的核心和真谛。

  人物简介:

  1966年生于营口。鲁迅美术学院、辽宁师范大学毕业,师从杨仁恺先生近三十年,与艺苑宗师多有过从并得诸先生教诲。出版《张继刚画集》《张继刚花乌画集》《明清近现代画家丛书·张继刚卷》《沐芦草堂论书画》《艺苑弥珍·古代书画鉴赏》《沐芦草堂文集上下卷》《海派蒲华研究》《沐芦草堂书画跋记》《沐芦草堂丛稿》《蒲草集》《沐芦草堂诗、词、韵语三卷》。

  从20纪九十年代初先后随杨仁恺先生生访问美国、法国、英国及亚洲国家诸博物馆,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研究鉴赏,拜识国际著名学者王已千、王方宇、等诸先生,应邀访问耶鲁大学、巴黎大学、悉尼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交流,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香港、辽宁、美国耶鲁大学、法国巴黎大学、英国牛律大学举办个人画展,作品捐赠中南海及国内诸博物馆l04件,耶鲁大学、巴黎大学、10件。

  香港中文大学聘为终身教授,博士生导师,享受国务院专家冿贴。

  (本文由新浪收藏子正君根据采访资料整理)


(责任编辑:王洁)